淮南长安网讯 在基层治理的舞台上,一场别开生面的“剧目”正在上演,而热播剧《六姊妹》则成为了其中的关键“主角”,助力毕家岗街道新建社区书写着基层治理的精彩篇章。
《六姊妹》中那些关乎家庭、赡养、亲情与利益纠葛的情节,仿佛一面镜子,映照出了现实生活里诸多相似的场景。就拿新建社区的代老太一家来说,10年前因房屋拆迁,代老太将房屋过户至女儿名下,当时子女们达成了“谁拿房谁养老”的口头约定。可随着代老太年事渐高,身患多种老年基础疾病且逐渐失去生活自理能力后,矛盾却悄然滋生。女儿为代老太申请了廉租房,想让老人搬过去住,老人却担心搬离后子女不再照顾自己,母女二人为此僵持不下,代老太甚至一度要将女儿告上法院,收回房产。
面对这样棘手的家庭赡养纠纷,新建社区巧妙地以《六姊妹》为切入点,开启了一系列创新治理举措。
社区先是开启了“影视普法+调解实践”模式,以案释法,精准普法。结合剧中刘美心老人赡养争议等情节,组织“三官一律”进社区,向居民重点解读《民法典》中关于赡养义务以及赠与撤销权等法律条款。通过普法活动向居民们强调,赡养义务并不会因为财产分配而免除,援引《六姊妹》中的情节及相应法律条文,其他子女依法履行赡养责任,让大家明白法律在这类问题上的明确规定,从根源上增强居民的法治意识。
同时,多元调解,量化责任也是重要一环。社区建立了“赡养责任评估”机制,把经济供养、生活照料、精神慰藉等作为依据,由司法所、派出所、社区干部、“邻里帮帮团”组成专业的调解专班。在调解老人赡养纠纷时,参照《六姊妹》里呈现出的“共同出资+轮流照料”模式,为他们量身定制了“月付赡养费+周轮值探视”的方案,让调解既遵循法理,又兼顾人情,实实在在地化解矛盾,让各方都心服口服。
此外,文化浸润,凝聚共识的工作也在同步开展。社区专门开设了“《六姊妹》法律茶座”,围绕“子女赡养老人”“房产赠与风险”等与居民生活紧密相关的议题展开热烈讨论,借助剧中情节,深入宣教《民法典》关于子女赡养老人的规定,由此形成了“法律约束+亲情维系”双轨解纷机制,让亲情在法律的框架内得以更好地延续和升华。
在《六姊妹》的助力下,新建社区的基层治理成效显著。像代老太家的矛盾最终得以圆满化解,代老太同意搬住廉租房,子女们重新达成了轮流照料老人的共识,一家人的亲情又重回正轨。
如今,《六姊妹》已然成为新建社区基层治理的一把“金钥匙”,打开了一扇扇通往和谐、法治、温情的大门,也为其他社区在处理类似基层治理难题时,提供了极具借鉴意义的样板,让大家看到了文化与治理相结合所绽放出的别样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