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的名字

2025-10-23 15:06:39    来源:淮南长安网   点击数: 字体:[缩小] [默认] [放大]

前不久,接到市委政法委的任务,要我采写一篇关于陈月英的稿件。她是我多年的战友,更是身边的榜样。身为淮南市公安局大通分局大通派出所副所长的她,曾获过“全国公安机关爱民模范”、全省“最美基层民警”等称号。然而翻看她的事迹材料,看不到轰轰烈烈的壮举,尽是琐碎日常的耕耘。如何在有限的篇幅中还原一个真实、饱满、动人的她,成了我落笔前最大的难题。

去采访之前,我做了不少准备。观看了数场演讲比赛,拟了好几个开头,还设计了几个自认为有文采的标题。我们约在了居北社区警务室见面。这个警务室位于居民区的一个安静角落,我曾因其他工作来过,并不算陌生。

敲门进去时,陈月英正与人交谈。她起身朝我微笑,神情温和如常。警务室里还坐着一男一女,看样子是附近的居民。我示意她先忙,悄悄退至角落观察。

那男子60多岁的模样,衣着整洁体面,像是一位退休长者;女子约莫50岁的光景,疲惫的面容在花色灰袖衫的映衬下更显几分沧桑。两人的语气中透着诚恳与歉意。

“闺女啊,是大爷不对,性子太急了……”男人带着愧疚对陈月英说。

“不不,陈警官,怪我,是我给您和刘大哥添麻烦了。”女人急忙接话,双手微微发颤。

陈月英轻握女人的手,温声说道:“邻里之间,哪有解不开的结?彼此多体谅一点,事情就好办了。”

几句家常过后,两人告辞离开。我好奇地问起缘由,陈月英讲起了这个关于噪声、矛盾与体谅的故事。

女人姓黄,是一名残疾青年的母亲。一个多月前,她带着只能靠轮椅和拐杖行动的儿子,租住到了刘大爷的楼上。孩子行动不便,行动时难免发出声响。而刘大爷睡眠极浅,稍有动静便难入眠。时间一长,老人忍无可忍,来找陈月英诉苦。

陈月英了解情况后,上门与黄女士沟通。对方非常通情达理,答应尽量错开时间、减少动静。然而平静了几日后,一天清早,刘大爷气冲冲地跑来警务室,要陈月英想办法叫楼上租客搬走。

陈月英安抚完老人,再次登门。黄女士这次落了泪,孩子残疾,生活本已艰难,她平时已经很小心了,可总不能一点声响都没有。更何况,搬家对于他们这样的家庭来说,又谈何容易?

那一夜,陈月英辗转难眠。两边的难处她都懂,却一时间不知该如何破解。直至夜深,她忽然起身,翻出几件旧衣服,拿起剪刀针线,缝制起大小不一的棉布垫来。第二天清早,她来到黄女士家,将棉布垫缠在了拐杖的底端。

拐杖戳在地板上的“嗒嗒”声,顿时化作柔软的摩擦音。就是这小小的布垫,垫平了恼人的噪声,垫平了邻里的沟壑,更垫暖了人心的温度。黄女士哭了,刘大爷也愧疚不已,于是才有了我推门所见的那一幕——两人争相认错,彼此体谅。

说起“警察闺女”这个称呼,还有一个更为久远的故事。陈月英原本是一名法医,十多年前从外地转岗至大通派出所担任社区民警。刚来那会儿,群众看见都喊她“警察领导”,这个名字陈月英并不喜欢。看着她在社区事事为群众着想,把群众的事当作自己的事,时间久了,居民们对她的称呼变成了“警察同志”“月英”。也不记得是哪一天,当陈月英走进社区时,一群围坐在一起的大爷大妈老远就喊:“警察闺女,你又来看我们啦!”从此,陈月英就成了社区里的“警察闺女”,这一喊便是十多年。

我原本为稿件选题发愁,在这一刻豁然开朗。那些我曾以为惊艳的标题、精巧的结构,在这样一个故事面前黯然失色。“警察闺女”——百姓口中这声朴素呼唤,或许正是她最美的名字。它不载勋章,不加冠冕,却比任何称号都珍贵。

我决定就用这个题目:最美的名字。而故事,就从这小小的棉布垫开始讲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