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医疗纠纷中的“情法接力”

2025-10-31 16:26:38    来源:淮南长安网   点击数: 字体:[缩小] [默认] [放大]

淮南长安网讯 一纸《医疗损害司法鉴定意见书》为一场纷争划定责任的刻度。当“主要因素”遇上赔偿责任,调解的天平将如何摆动?泉山人民法庭与淮南市医患纠纷调解委员会(以下简称医调委)联动展开“情法接力”,在事实与责任的准星下,以“五心工作法”为指引,寻求到最具温度的解决方案。

被量化的伤害与被聚焦的争议

陈某的噩梦,始于一次旨在解除病痛的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然而术后持续的腹痛,让她心生警觉,最终的诊断如同一道惊雷:右侧输尿管损伤,肾积水。“治旧病,添新伤”,这个事实瞬间将陈某一家推入了愤怒与无助的深渊。

与多数纠纷不同,此次调解启动时,一份《医疗损害司法鉴定意见书》已然在场,意见书指出:医疗行为存在过错,与患者损害后果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原因力大小为主要因素。 这意味着,争议的焦点不再是“有错”与“无错”的定性争论,而是一场围绕具体责任比例的精准博弈。

医调委:在“责任区间”内铺垫共识

这份鉴定结果,为医调委的前期工作提供了明确依据,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医调委工作人员首先向陈某一方解读鉴定:“法律已经支持了我们,医院负有主要责任。接下来,我们要在这个基础上争取最合理的赔偿。” 这番话有效安抚了家属“求认可”的激烈情绪,将对话从情感宣泄引导至务实协商。

面对医院一方,医调委工作人员则直言:“鉴定结论已明确医方承担主要责任。我们希望在庭外达成一个公平且双方都能接受的方案,避免判决可能带来的更高成本和声誉影响。”

然而,真正的博弈才刚刚开始。家属方紧盯“主要责任”的赔偿上限,认为医院过错严重;而院方则倾向于下限解释,强调手术本身存在的客观风险。在悬殊的金额差距面前,调解再次陷入僵局。尽管医调委用“情”与“理”铺垫了谈判基础,却难以推动双方迈出最后一步。

关键交接:泉山人民法庭——用法律的“权重”撬动平衡

泉山人民法庭丁法官的介入,成为打破僵局的关键。丁法官没有纠缠于主要责任的具体比例之争,而是将焦点引向《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的赔偿细则。她组织双方逐项计算医疗费、误工费、残疾赔偿金……将一个抽象的责任区间,落地为一组组清晰具体的数字。

在关键时刻,丁法官带着耐心与诚心分别与双方展开背对背谈话。她提醒院方:“法官在审判时,会综合案情、过错程度在区间内裁量。考虑到告知不足等问题,调解是控制风险的最佳选择。”她同样引导陈某:“接受调解,意味着你们能快速拿到实实在在的赔偿,保障后续治疗和生活。而判决则意味着等待和不确定的诉讼风险。”

基于细致的核算和对双方诉求的把握,丁法官提出了一个接近赔偿区间中上部、并“一揽子”解决所有争议的综合赔偿方案。“按照70%的责任比例计算出赔偿额度为26.6万元,这个比例和数字,既体现了法律对主要责任的认定,也包含了院方对于你们所承受痛苦的体恤。”

合力收官:在法律的框架内达成有温度的妥协

在最后阶段,医调委与法院展现了默契的协同。医调委工作人员持续弥合着双方最后的情感间隙,丁法官则以情推律,确保了协议的最终落定。最终,双方在调解协议上签字。对陈某而言,所获赔偿虽未达到最初的期望峰值,却是能切实保障其合法权益的数额。对医院来说,则成功避免了判决可能带来的更高责任和潜在的声誉风险。整场调解,是“五心工作法”——耐心疏导、细心核算、齐心协作、诚心沟通、公心为民的一次完整呈现,更在情、理、法的交织中,找到了那条最具温度的解决路径。

这场因一份鉴定意见而与众不同的调解,在情感的迷雾被法律驱散后,化作了一场在明确责任区间内,对公平与现实的精密演算。医调委与法庭的协同接力,让原本冷冰冰的数字,最终传递出法律的公正与司法的温度。

下一步,泉山人民法庭将继续“泉山模式”,主动前移解纷关口,将“耐心、细心、齐心、诚心、公心”的“五心工作法”贯穿始终。在这里,法律从来不是冰冷的条文,而是能动的、充满智慧的实践。泉山人民法庭将持续用法律衡量公平,用关怀达成和解,创造出更多、更好、更快的“情法接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