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里的“解语花”:大通区矛盾纠纷调解机制落地记

2025-09-19 17:27:08    来源:淮南长安网   点击数: 字体:[缩小] [默认] [放大]

淮南长安网讯 基层是矛盾纠纷的“第一线”,也是服务群众的“最前沿”。如何让家长里短、邻里摩擦等“小事”不升级,让群众诉求在家门口得到回应?今年3月,大通区委政法委与大通区人民法院携手破题,联合出台《推行矛盾纠纷“社区(乡村)”调解员工作机制的实施办法(试行)》,以制度创新为笔,以基层力量为墨,在大通街道居北社区绘就了“矛盾不出社区、纠纷就地化解”的幸福画卷。如今,社区书记、退休业委会主任、网格员们化身“特邀调解员”,用“身边人解身边事”的温度,让“纸上制度”长出“实效翅膀”,成为群众心中最贴心的“解语花”。

“熟人”当调解员:家常话里解“疙瘩”

“制度的生命力在于人,选对‘当家人’,调解就成功了一半。”居北社区落实机制要求,第一时间吸纳社区骨干力量,组建起一支“人熟、地熟、情况熟”的本土化调解队伍。70岁的曹阿姨,既是老党员,也是退休业委会主任,凭借多年扎根社区的威望,成为首批“特邀调解员”。

今年年初,社区居民王某因2700元借款纠纷被朋友起诉,眼看多年情谊要“闹上法庭”,曹阿姨主动接下调解任务。她放弃午休,揣着案卷上门,没有讲生硬的法条,而是拉着王某的手聊家常:“朋友当初愿意借钱,是信得过你;现在人家着急要,也是有难处。真等法院开庭,钱要还,情分也没了,多不值当?” 暖心的话语戳中了王某的心,他当场通过微信还清欠款,两人握手言和。“多亏了曹阿姨,没让这点小事伤了和气!”王某的感激,正是“身边人解身边事”的生动注脚。

“法院+社区”联动:无缝衔接破“僵局”

“光有热心不够,还得有专业‘靠山’。”这一机制的核心优势,在于构建了“委托社区调解+法院司法保障”的无缝衔接模式,让调解既有“温度”,更有“力度”。居民万某的贷款纠纷调解,就充分体现了这一优势。

此前,万某因拖欠1.1万元网贷拒接电话,被起诉至法院。考虑到万某居住在居仁村,法院按照机制要求,将案件委托给社区调解员赵阿姨协助。赵阿姨没有“硬碰硬”,而是顺着社区网格群、邻居线索“顺藤摸瓜”,终于联系上万某。见面后,她先听万某的难处——“不是不还,就是手头紧”,再耐心讲解拒不履行的法律后果;另一边,她及时将万某的诉求反馈给法院,在法官的指导下制定“分期履行+ 制约条款”方案。2个小时的沟通,从“对立”到“理解”,万某不仅同意分期还款,还主动在协议中约定“不按期履行承担违约金”。“要是法院直接判,我可能还会抵触;赵阿姨和法官这么帮我,我肯定说到做到。”万某的转变,正是 “法院+社区”协同发力的最佳成果。

专业赋能“调解员”:法治思维解“心结”

“调解不是‘和稀泥’,得用法律说话,让双方都服气。”居北社区韩书记作为“全能型调解员”,始终践行着机制中“提升调解专业性”的要求,尤其在物业纠纷调解中,成了居民信赖的“法治代言人”。此前,一位业主因“空置房要不要交物业费”与物业公司僵持不下,甚至放话“打官司也不缴”。韩书记接下调解后,没有急于劝说,而是先从法院调取该小区过往物业纠纷的生效裁判案例,又认真梳理《物业管理条例》的相关条款。调解现场,她拿出案例一条一条讲:“你看,之前有业主和你情况一样,法院判了要交物业费,因为房子空置但物业公司还在提供服务;不过你反映的门禁坏、漏水问题,物业公司也得负责修。”一边是法律依据,一边是实际问题解决,业主当场缴清3年物业费,物业公司也主动放弃违约金,还承诺一周内修复门禁和漏水处。更可贵的是,韩书记把“用案例说法、用法律解结”的方法分享给其他调解员,带动社区16起同类物业纠纷全部和解。“有了专业方法,调解再也不是‘凭感觉’,而是‘有底气’。”这成了居北社区调解员们的共识。

“解语花”绽放基层:治理活力暖民心

如今,居北社区“社区调解员”已成为群众耳熟能详的“暖心角色”。近半年来,首批调解员累计调处矛盾纠纷50余起,成功化解26件,调解成功率达52%,还协助法院送达20余次,摸排矛盾纠纷线索14件。从借款纠纷到物业矛盾,从邻里摩擦到家庭分歧,这些“解语花”用耐心听诉求,用真心化矛盾,用专业解难题,让“事心双解”的幸福场景在社区处处可见。

从制度出台到落地生根,从队伍组建到专业赋能,大通区矛盾纠纷“社区(乡村)”调解员工作机制,不仅打通了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更激活了基层治理的“一池春水”。未来,这些绽放在社区里的“解语花”,将继续以机制为根、以服务为魂,在基层土壤中汲取力量,为更多群众带去“家门口的温暖”,让和谐之花在大通区遍地盛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