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长安网讯 “法官,这面锦旗请您一定收下!‘明察秋毫破难题,公正司法践初心’——这十四个字,是我们三十多个农民工兄弟的心里话!”
8月26日,民工代表杨某将一面鲜红的锦旗郑重交到承办法官手中,眼中闪烁着感激的泪光。这面锦旗的背后,是一起历时数月、争议激烈的劳务工程款纠纷。该案的成功化解,不仅得益于法官公正的判决,更离不开其延伸司法服务、坚持“管到底”的办案理念,最终真正实现“案结事了”,成就了一则温暖人心的好故事。
无合同、无结算、无书面确认——这让农民工的维权之路陷入僵局。杨某作为某建筑公司甲地项目5号楼、6号楼的瓦工班组负责人,带领三十余名工友完成了近九千平方米的内外墙粉刷及砌体工程。但由于工程经过多层转包,双方仅凭口头约定,始终未签订书面合同,工程结束后,被告公司以“施工面积不实”及“部分工序未完成”为由,拒绝支付剩余的11万余元工程款。
“对方是大公司,我们只是干活的,当时心里真没底。”杨某回忆道。案件审理中,双方对工程量的争议极大,面对这一局面,法官并未简单依赖举证责任规则,而是主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一是开展现场勘验与测量,亲自带队前往项目工地,组织双方对已完工部分进行实地核查和抽样测量,以客观数据锁定了大部分施工面积;二是进行多方证据比对,细致核查了杨某提供的零星收料单、微信聊天记录,并与被告公司的项目进度款申报材料等进行交叉比对,从中梳理出能够相互印证的关键信息;三是核实证人证言,联系多名知情民工了解具体情况,综合还原了施工过程的真实情况。最终,承办法官在扎实调查的基础上,认定杨某主张的工程量成立,判决被告公司支付剩余工程款11万余元。
被告公司不服一审判决,提起了上诉。但承办法官清醒地意识到,一纸判决虽能界定是非,却未必能及时换来农民工兄弟期盼已久的工资。
“案子判了,但事情没了。我们的工作就不能停。”承办法官没有就案办案,而是将工作重心转向“实质性化解矛盾”。他多次约谈被告公司实际负责人,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沟通:从法理层面,清晰解读判决的法律依据,客观分析案件争议焦点,并详细说明上诉可能带来的时间成本、诉讼成本及潜在的败诉风险;从情理层面,转达了农民工群体急需工资的现实困境,引导企业换位思考,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经过法官不懈努力,被告公司最终心悦诚服,主动申请撤回上诉。
“多亏法官反复做工作,一直操心这笔钱能不能稳稳当当地发到我们每个工人的手里——他是真真正正为老百姓办实事!”杨某在赠送锦旗时动情地说。
杨某的这面锦旗,不仅代表了农民工兄弟对公正司法的由衷赞誉,更是人民法院践行初心、司法为民的鲜活见证。锦旗的背后,凝聚着法官专业的素养与真挚的为民情怀,也正是“司法为民”理念的生动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