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长安网讯 当午休铃声响起,多数人开启休息模式时,淮南市大通区人民法院孔店法庭的法官们却开启了“加班调解模式”。近日,法庭法官巧用午休时间,连续化解两起纠纷——一场朋友间的草莓苗买卖合同纠纷、一起关乎生计的农民工劳务合同纠纷,用“午间调解双响炮”的高效实践,交出了一份“既有速度、又有温度”的司法为民答卷。
解朋友心结:以情为桥,保住多年情谊
“本来是好朋友,因为这点钱闹到法院,心里真不是滋味。”原告在立案时的一句话,让承办法官格外关注这起草莓苗买卖合同纠纷。原来,原告与被告本是多年好友,此前被告从原告处购买草莓苗,支付部分款项后,剩余欠款经多次催要仍未偿还,原告无奈之下才诉至法院。
这场纠纷的核心不仅是“钱”,更是“情”。如果简单判决,或许能了结案件,却可能斩断两人多年的情谊。因此,法官始终坚持“自愿调解”原则,将“维系朋友情”作为调解切入点。调解中,法官一边倾听双方的委屈与难处,一边引导他们回忆过往的友好相处时光:“当初愿意把草莓苗赊给对方,不就是因为信得过吗?现在这点困难,咱们一起商量着解决,别让多年的交情散了。”真诚的话语渐渐化解了双方的对立情绪。被告主动坦言:“不是故意拖欠,就是最近资金周转有点紧,是我不对。”原告也表示理解:“知道你不是赖账的人,就是我这边也需要资金周转。”最终,双方达成一致,被告承诺一次性偿还剩余欠款,一场可能伤了和气的纠纷,在法官的温情调解下圆满解决,两人的朋友情谊也得以延续。
护民工权益:靶向发力,解民生之忧
“这工资是我一家人的生活费,要是拿不到,日子都没法过了。”原告的焦急诉求,让法官对这起劳务合同纠纷格外上心。据悉,被告雇佣原告从事水电安装工作,工程结束后出具了农民工工资欠条,但仅支付部分工资后便停止履行,原告多次催要无果,只能向法院求助。农民工工资不仅是一笔款项,更是一个家庭的生计保障,容不得拖延。为此,法官将“快速化解、保障权益”作为核心目标,开启“靶向调解”模式:一方面,第一时间联系被告,详细了解其拖欠工资的原因——原来被告因项目回款延迟,暂时面临资金压力;另一方面,及时将被告的实际情况反馈给原告,耐心劝解。经过法官的多次协调,原告对被告的困境表示谅解,被告也深受触动,承诺尽快筹集资金,一次性支付剩余工资。最终,双方顺利达成调解协议,原告的“血汗钱”有了着落,脸上终于露出了安心的笑容。
挤时间办实事:灵活服务,显司法温度
两起纠纷的当事人,都因工作繁忙,只有午休时间能参与调解。为了不耽误当事人的工作,孔店法庭的法官主动调整工作时间,将调解安排在午间,并借助“云上法庭”搭建线上调解平台,让当事人足不出户就能参与调解。
“本来以为打官司要跑好几趟,没想到法官利用午休时间,线上就帮我们解决了问题,一点都没耽误上班,太感谢了!”当事人的感激之情,是对法官“挤时间”“抢效率” 担当的最好认可。从了解案情到制定调解策略,从线上沟通到达成协议,法官全程高效推进,用最短的时间解决了当事人的烦心事,让司法服务既有“速度”,更有“温度”。
此次“午间调解双响炮”,是孔店法庭践行“司法为民”理念的生动缩影。近年来,孔店法庭始终以群众需求为导向,灵活运用调解手段,优化时间安排,借助智慧法院工具,在提升纠纷化解效率的同时,最大限度降低当事人的诉讼成本。未来,孔店法庭将继续坚守司法初心,用更多有温度、有速度的司法服务,化解矛盾、守护民生,为构建和谐社会注入坚实的司法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