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长安网讯 司法裁判的终极目标并非简单“结案”,而是通过实质性化解矛盾实现“案结事了、政通人和”。在司法一线,每一起案件的背后,都牵动着群众的急难愁盼,关乎着社会的和谐稳定。8月18日,一起涉及借款周转、公司经营、股权转让的复合型纠纷,在李法官和书记员的不懈努力下成功化解,生动诠释了人民法院“一次性化解纠纷,让群众少跑腿”的司法担当。
多方纠葛牵人心,法官聚力寻突破
案件伊始,承办法官便敏锐地察觉到这起纠纷的复杂性。原告与被告之间的矛盾不仅涉及民间借贷,还交织着公司经营中的利益分配与股权转让等多重争议。若简单就案办案,不仅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反而可能因纠纷未彻底化解而引发新的矛盾,导致一案结另案生。
“融汇各方力量、加强权益保障、实质化解纠纷是田东人民法庭舜心‘融益解’调解工作室设立的初衷。而群众来法院,也是希望解决问题,而不是得到一份冷冰冰的判决。”带着这样的信念,承办法官在深入了解双方诉求后,决心以调解为突破口,力争一次性化解所有争议。为了找准调解的切入点,承办法官仔细梳理了案件的每一个细节:借款的金额与期限、公司设立和经营的情况、双方之间的股权约定……在充分掌握案情的基础上,一场旨在彻底解纷的调解工作就此展开。
匠心解纷暖民心,从日到夜的坚守
调解从8月18日下午两点半正式开始。法庭内,承办法官一边耐心倾听双方的陈述,记录下每一个争议焦点,一边结合法律规定与实际情况,引导双方理性沟通。起初,双方因积怨较深,情绪激动,言语间充满了对立。原告坚持要求被告一并解决借款偿还与股权转让的遗留问题,认为两者紧密关联,不可分割;被告则认为借款是个人之间的纠纷,而股权转让涉及公司与其他股东,不应混为一谈,态度坚决地要求分开处理。由于分歧太大,承办法官决定先进行庭审,在庭审中,双方也逐渐认识到自己存在的问题,于是承办法官在双方充分阐述己方观点后,继续释法明理,引导当事人明晰双方之间的法律关系;同时梳理利弊,帮助双方看清“各退一步”与“僵持不下”的不同结果。
庭审结束后,见双方的态度也有了缓和,承办法官趁热打铁,没顾上片刻休息,继续组织双方进行“背靠背”调解。随着天色逐渐昏暗,双方的情绪也从激动转为平静,从互不相让到正视问题。在法官的引导下,双方就借款的偿还方式、期限等核心问题达成了初步合意,但在股权转让的细节衔接上,仍存在分歧,谁也不愿先松口。
夜幕降临,双方面露疲惫,仍有些细节依然僵持不下,承办法官结合双方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一个兼顾双方利益的调解方案:先就借款部分确定偿还计划,股权转让则在借款纠纷解决后,通过更灵活的方式另行处理,确保双方权益都能得到保障。面对此方案,双方陷入了沉思,经过反复讨论,原告最终同意次日先到银行查账确认借款金额细节,再回到法庭签订调解协议。
法庭门口的答疑,用耐心化解最后疑虑
当双方走出法庭时,夜色已浓。原告却在法庭门口停下了脚步,脸上仍带着一丝犹豫和不安,拉住法官轻声问道:“法官,这样处理真的能保障我的钱能拿回来吗?股权转让的事后续会不会又出岔子?”
看到原告眼中的顾虑,承办法官再次停下脚步,在法庭门口的路灯下,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再次向原告解释了方案的合法性与可行性,详细说明了调解协议的法律效力,以及后续股权转让处理的具体路径和保障措施……原告紧锁的眉头渐渐舒展,心中的疑虑终于打开,郑重地对法官说:“谢谢,法官,我信您!明天我一定准时来。”
峰回路转再攻坚,多元解纷显成效
次日上午,双方如约来到田东人民法庭。经过银行查账,借款金额的细节得以确认,但新的问题却随之出现:原告在确认账目后,态度却再次强硬,坚持要求将股权转让事项在民间借贷案件中一并处理,认为“一揽子解决”才能彻底放心;而被告则寸步不让,强调借款纠纷的主体是个人,股权转让涉及公司和其他股东,两者主体不同、事由不同,不适宜一并处理,否则会影响公司其他股东的权益。
刚刚缓和的气氛再次紧张起来,分歧甚至比前一天更加明显。面对这一突发状况,承办法官没有气馁,而是迅速调整调解策略,决定采用“面对面沟通+背对背疏导”的方式双管齐下。
法官先单独与原告沟通,分析一并处理可能带来的程序问题和时间成本,解释分开处理并非“推诿”,而是为了更规范、更高效地解决不同性质的纠纷;随后又与被告交流,强调原告的核心诉求是尽快拿到借款,若因股权转让问题僵持导致借款纠纷久拖不决,对其公司经营也会造成更大影响。
在一次次的沟通中,法官始终围绕“实质化解纠纷”的核心,引导双方聚焦各自的核心利益。经过数小时的努力,一直到中午一点多,双方终于达成共识:就民间借贷纠纷当场签订调解协议,明确借款的偿还金额、期限和方式;对于股权转让纠纷,双方已初步协商一致,后续将通过人民调解委员会进行进一步沟通,达成协议后再向法院申请司法确认,既保证了股权转让的合法性,也提高了纠纷解决的效率。
当双方在调解协议上签字的那一刻,所有人都松了一口气。从最初的剑拔弩张到最终的握手言和,这起涉及多重争议的纠纷,在法官的不懈努力下,终于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这起案件的化解,只是田家庵区人民法院践行“案结事了”理念的一个缩影。在基层法院,像这样的故事每天都在上演。法官们用脚步丈量着司法为民的深度,用耐心传递着司法温度,用智慧化解着矛盾纠纷,努力让每一起案件都经得起法律和时间的检验,让人民群众在纠纷解决中感受到公平正义就在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