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流涌遍寻常巷陌 大爱汇聚民生港湾

毕家岗街道以“大接访”联动“邻里帮帮团”为困境家庭纾困解难

2025-08-08 10:15:13    来源:淮南长安网   点击数: 字体:[缩小] [默认] [放大]

淮南长安网讯 “真是没想到,这辈子还能享受到这样的好福气!政府领导、社区干部、邻里乡亲把我父母当成亲人一样照顾,这份情我得记一辈子啊!”

7月中旬,在八公山区毕家岗街道新建社区小树林自建房里,泪眼模糊的王女士(王老汉独女)哽咽着说出的这番话,不仅道出了一个困境家庭重获新生的感激,更揭开了“领导干部大接访”活动的深入推进与社区“邻里帮帮团”的守望相助。

困境重重:一个家庭的艰难守望

王老汉、吴老太老两口原是重庆的庄稼人,2006年为了帮独生女王女士分担生活压力,随她来到淮南市八公山区毕家岗街道新建社区定居。谁曾想,2022年、2024年,老两口先后因脑梗瘫痪在床,生活完全不能自理。更让这个家庭雪上加霜的是,王女士2014年离异后一直没有稳定工作,父母倒下后,她一天打三份零工,白天穿梭在不同的餐馆,晚上还要强撑着疲惫的身体照顾父母,每月7000元的保姆工资、3000元的医药费及护理用品、2000元的生活费像一座大山,压得她喘不过气。老两口唯一的收入,仅是每年1560元的独女户奖励补贴,对于这个风雨飘摇的家庭来说,无疑是杯水车薪。

社区网格员代丽丽在一次日常入户走访中,发现了这个家庭的困境。推开斑驳的家门,眼前的景象让她心头一紧:两位老人躺在床上,屋内弥漫着药味,王女士正吃力地给父亲翻身,额头上渗着细密的汗珠。“代网格员,我实在撑不住了......”王女士的声音带着哭腔,道出了家中的窘迫。

“大接访”搭桥:部门联动破解难题

代丽丽将王老汉家的情况逐级上报,恰逢学习教育期间,八公山区开展“结合改进作风、访企入村专题行动开展领导干部大接访”活动,区委组织部部长葛广起在接访中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当即牵头成立专项帮扶小组,协调公安、残联、民政等多部门联动施策。

针对“户籍不迁则政策难享”的症结,公安部门特事特办开辟绿色通道,30天内完成跨省户籍迁移;社区协同市二院医生上门鉴定,迅速办妥重度残疾证明;民政部门7月初落实低保金和临时救助......政策暖流迅速驱散了这个家庭的阴霾。

“每月的低保金虽然不能完全解决所有问题,但至少能让我喘口气。”王女士拿着存折,激动得热泪盈眶。

邻里相助:点滴温情汇聚大爱

在政府部门伸出援手的同时,毕家岗街道新建社区“邻里帮帮团”的及时介入,更让这份温暖有了“烟火气”和“人情味”。团长陈志军第一时间召集成员开会,咱们“邻里邻居的,不能眼看着他们为难。”

从此,王老汉家的小院里多了许多忙碌的身影。“帮帮团”的成员卞医生定期过来给两位老人测量血压、听诊心肺功能,检查日常用药是否规范等;李大姐和几个姐妹轮流送来热乎的饭菜,还帮着清洗衣物、打扫卫生;擅长理发的王师傅每月定期上门,免费给老两口理发;社区里的年轻人则利用休息时间,帮忙购买药品、护理垫等生活用品,还时不时陪老人聊聊天,缓解他们的焦虑情绪。

“以前我一天打三份工,中午只能啃个干馒头,现在‘帮帮团’的热心人过来给我帮忙,我中午能踏实歇会儿,下午干活也有力气了。”王女士说。

协同发力:基层治理彰显真章

基层治理不是“政府独唱”,而是“群众合唱”。2019年,毕家岗街道成立了群众性+专业化的“邻里帮帮团”调解组织,将志愿服务与基层治理深度融合,形成“小事邻里帮、大事社区办、难事部门联”的闭环机制。从网格员发现诉求,到政府部门联动响应,再到“帮帮团”持续帮扶,实现“群众有需求、网格有发现、部门有响应、邻里有行动”,自“邻里帮帮团”成立以来,成功调解邻里、家庭、物业等矛盾纠纷288起,有效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203个。

“邻里帮帮团”这个从调解邻里纠纷到帮扶困难邻里的民间组织,早已不是简单的“志愿服务队”,而是基层治理的“毛细血管”,是连接党委政府与群众的“暖心桥”,更是凝聚社区力量的“粘合剂”。通过“身边人帮身边事”,推动群众从“旁观者”变“参与者”,不仅为基层社会治理注入内生动力,还重塑了社区的邻里关系,让“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理念落地生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