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家岗街道:践行“枫桥经验” 为基层治理开出“良方”

2024-10-29 11:07:01    来源:淮南长安网   点击数: 字体:[缩小] [默认] [放大]

淮南长安网讯 近年来,毕家岗街道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立足辖区实际,不断探索新的工作思路和方法,为矛盾化解、治安防控、便民服务释放新动能。

“三室”联调  调出基层治理“和谐音”

“百善孝为先,老母亲的赡养问题,今天咱们坐一块儿好好叙一叙,共同商量个方案出来……”在新建社区的“邻里帮帮团”,陈志军与前来调解的群众聊得火热,原本有些“针锋相对”的氛围,在老陈耐心的劝导中渐渐缓和下来。

前不久,王家兄弟姐妹因赡养老人问题产生了分歧,来到邻里帮帮团调解室请求调解。老陈耐心倾听双方需求,找准症结,对症下药,从孝亲敬老、修复亲情、家庭和谐、法律规定各个角度出发进行疏导调解,最终问题得到妥善解决。“谢谢您,帮我解决了大难题!”王阿姨脸上洋溢着笑容。

陈志军是毕家岗街道新建社区的党委书记。40多年的基层工作经验,让他在矛盾纠纷调解工作中得心应手。以他为中心的“邻里帮帮团调解室”已成为毕家岗街道调解工作的“金字招牌”。社区“两委”、网格员、退休党员、热心群众都是“邻里帮帮团”的成员。不仅如此,新建社区还将网格员“人熟、地熟、情况熟”的本土化优势与民警“懂法、用法、善调解”的专业化优势有效结合,探索社区治理“警网融合”工作室,编织了一张守护社区安全、增进居民福祉的坚实网络,协力推动居民群众幸福感“满格”。同时,为让辖区群众的合法权益“都圆满”得到维护,街道联合区司法局整合法律援助、法律宣传、人民调解等公共法律服务职能,成立了“豆援满”法律援助工作站,构建群众“家门口”的法律援助服务。

“三室”联调,根据矛盾纠纷类型和各自职能,充分发挥调解员的群众基础、民警的执法威严、法律顾问的专业优势,各用其强、以补其短,突出调处速度快、主动性强、调处效率高、便民性强等显著特点,将三方化解基层矛盾纠纷的效力最大化,使“三室联调”达到“1+1+1>3”的实际效果。

“三融”共治 融出基层治理“新引擎”

“小杨,多亏了你们做工作,帮我解决了这件烦心事。”

今年8月,家住新淮园小区4楼的朱女士家由于排水管破损向楼下王大姐家漏水,墙面已出现大面积潮湿。王大姐多次找到朱女士协商后无果,无奈之下只好向社区求助。了解情况后,社区网格员与社区民警立即上门调查核实,在分清责任与主次矛盾后,找准突破口,通过释法说理,真情感化,促使邻里矛盾有效解决。

矛盾不上交,是“枫桥经验”历久弥新的制胜法宝,要真正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各方力量的共同参与。毕家岗街道坚持以多融合引擎基层治理,走出了一条共建共治共享之路。

强化力量融聚。紧密链接区直部门及辖区共建单位,将下沉力量“进网入格”,与社区干部、网格员互补编组。通过“居民提事、网格听事、民主定事、合力办事、跟踪评事”,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达成了“荒地变游园”“加装电动车充电桩”“物业延时收停车费”等居民“微心愿”,实现了从“政府排单”到“群众点菜”,从“代民做主”到“让民做主”的转变。

强化阵地融合。聚焦功能多元、服务多样的理念,街道通过整合公共设施,利用闲置资源,拓展服务空间,建立以点带面的社区网格党群服务站4个,打造集党群联系、政务代办、安全教育、法律援助、网格议事、志愿服务、未成年人关爱、爱心补给于一体的“一站式”共享空间,为社区党员群众提供多元化、人性化的精准服务。

强化数据融汇。立足“数据赋能”,依托淮南“e治理”,汇聚12345热线诉求、网格事件、网络舆情信息等数据,建立每日研判、每周汇总、月度分析、重大事件专题研判的工作机制,优化街道综治中心指挥调度运行模式,采取“街道吹哨、部门报到”方式推动解决公共秩序、环境治理、信访隐患等问题就地解决。

“三级”共访 访出基层治理“幸福路”

“上游社区五排楼始建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建设之初未划分停车泊位,近年来,乱停车、难停车问题日益突出。”上游社区党委副书记说,“居民之间常因争抢车位发生纠纷,严重影响邻里和睦、社区安定。”

坐好“小板凳”,聊出“大民生”。社区网格员通过日常巡查、入户走访、协商议事会等多种渠道,深入群众、倾听民意,掌握群众停车需求,为居民划定停车位,解决了居民停车难问题,赢得广大居民一致点赞。

老旧小区在基层治理中遇到的问题,远远不止“停车难”。特别是老城区,“人居环境乱”、“配套设施旧”“物业服务缺位”,家庭纠纷、邻里纠纷、公共纠纷频发,给基层治理带来不小挑战。

如何让老旧小区的邻里关系更和谐、居民住得更安心?毕家岗街道认真学习全国新时代“枫桥经验”先进典型,聚焦门内--楼内--院内三级纠纷,通过日常走访排查化解,让家庭纠纷“不出门”、邻里纠纷“不出楼”、公共纠纷“不出院”。

聚焦“门内”,让家庭纠纷“不出门”。通过“警网融合精细查、闲话家常联合听、风险家庭重点画”,及时掌握“门内”情况,破解家庭纠纷“发现难”。

聚焦“楼内”,让邻里纠纷“不出楼”。通过“司法能动、德法共治、居民自治”,拉进邻里距离,破解邻里纠纷“沟通难”。

聚焦“院内”,让公共纠纷“不出院”。通过“红色议事会”“民主协商议事会”等工作机制,畅通居民协商议事渠道,主动征求意见建议,破解公共纠纷“共识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