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偏差成遗憾!社区专场:用《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筑牢未成年人“防罪防火墙”

2025-10-20 14:57:07    来源:淮南长安网   点击数: 字体:[缩小] [默认] [放大]

淮南长安网讯 “17岁少年多次盗窃被判刑,法院向疏于管教的父母发出《家庭教育令》”“16岁少年两年内五次受刑事处罚,根源在于监护长期缺位”——这些触目惊心的案例,无不指向家庭教育的缺失与偏差。为从源头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近日,谢家集区司法局平山司法所联合商业社区召开专题普法会议,向社区普法志愿者与居民代表解读《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共同筑牢青春防护网。

案例敲警钟:偏差的教育藏着犯罪隐患

“以为孩子偷点东西是小事,没及时管,没想到最后触犯了法律。”司法所工作人员以真实案例切入,剖析未成年人违法犯罪背后的共性问题:辖区16岁女生梁某某因寻衅滋事判处有期徒刑1年7个月,缓刑两年,父母的放任纵容让小错酿成大祸。

工作人员强调,未成年人的不良行为往往始于家庭监管的“真空地带”。《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明确提出,父母或监护人对未成年人的法治教育、心理健康引导等负有法定责任,这正是遏制“小问题”演变成“大犯罪”的关键一环。

条例划重点:家庭教育有了“硬遵循”

针对社区居民最关心的“家长该做什么、怎么做”,工作人员结合《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条文给出清晰指引。

日常监护要“到位”:需定期关注未成年人的交友情况、心理状态,发现逃课、夜不归宿等不良行为必须及时干预,不可放任不管。法治教育要“常态”:要结合生活场景讲解法律常识,明确告知盗窃、故意伤害等行为的法律后果,让孩子树立底线意识。困境求助要“找对门”:对留守儿童、困境儿童等特殊群体,家长可申请社区提供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社区志愿者队伍、司法所心理健康咨询师也能提供帮扶支持同时明确,若监护人拒不履行监护职责,导致未成年人出现严重不良行为,司法机关可依法责令其接受强制家庭教育。

志愿齐联动:织密社区防护网络

“作为志愿者,我们可以帮家长观察孩子的异常变化,配合社区开展法治宣传!”在互动环节,志愿者代表积极分享工作思路。会议明确了“家校社联动”工作机制:志愿者队伍将协助社区网格员摸排辖区未成年人情况,建立重点群体信息台账,及时反馈异常动态。社区将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所,每月开展《条例》宣讲、法治绘画、模拟法庭等活动,让家长和孩子在参与中懂法守法。司法所联合派出所、学校建立沟通渠道,对有不良行为的未成年人开展“一对一”帮教,从心理疏导、行为矫正等方面提供支持。

互动解疑惑:把“法治课”搬进生活

“孩子沉迷网络,和社会闲散人员聊天,该怎么管?”“单亲家庭没时间陪伴,能申请哪些帮助?”面对居民的提问,工作人员逐一回应:建议家长与孩子约定上网规则并监督执行,同时联系社区积极参加公益课堂等活动,用丰富的文体课程填补闲暇时间。

会议最后,谢家集区平山司法所向居民发放《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解读手册与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宣传页,志愿者们现场承诺将当好“法治宣传员”,把会议内容传递给更多家庭。

孩子的成长没有回头路,家庭教育的偏差可能酿成一生的遗憾。下一步,谢家集区司法局将持续以《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为抓手,深化社区普法与帮扶服务,让每一个家庭都成为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第一道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