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求把每一起公益诉讼案件办成精品案件

2024-07-17 19:44:44    来源:淮南长安网   点击数: 字体:[缩小] [默认] [放大]

淮南长安网讯  淮南市潘集区人民检察院第二检察部“益路前行”公益诉讼办案团队,作为一支政治合格、业务精通、作风优良、能力突出的公益诉讼检察业务团队,积极开展生态环境、资源保护、粮食安全等重点民生领域公益诉讼工作,用实际行动回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立足实际 精准发力。立足煤矿大区的实际,开展煤矸石堆场整治检察监督专项活动,“问诊”煤矸石顽疾。共摸排煤矸石堆场非法占地案件线索20余条,发出检察建议10件,向公安核实移送刑事犯罪案件线索1件。推动24个非法煤矸石堆场整改,督促行政机关处罚金额40余万元,恢复被占用土地39000余平方米,其中农用地6400余平方米,破解了长期以来的“煤矸石之困”。专项活动受到省、市院高度评价,省委政法委、省委宣传部组织“政法综治江淮行”作了专题采访,相关经验被《安徽日报》、《安徽法制报》刊发。

潘集作为农业大区,承载着重要的粮食生产功能,潘集区检察院围绕服务“三农”工作,推进“公益诉讼助力高标准农田建设”专项行动,与农业农村主管部门对接,获取高标准农田保护领域相关线索。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农业专家、“益心为公”志愿者等参与办案,通过召开听证会,厘清监管责任,共商解决方案。向农业农村主管部门和属地乡镇制发检察建议,督促限期整改。涉案耕地上的非粮作物已清理完毕,恢复水稻耕种。

能动履职 守护“母亲河” 围绕泥河生态环境问题,主动开展保护“母亲河”检察监督专项活动。针对泥河湿地围网养殖、垃圾排放、违章建筑等污染环境、破坏生态资源,侵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开展调查取证,同时,厘清水利、环保、林业、农业农村行政执法等部门以及属地乡镇的职责,依托“府检联动”机制,凝聚生态环境保护合力。制发检察建议3件,发出公告1件。已拆除水面拦网渔具2100亩左右,河岸拆除房屋110间左右,拆除大棚约1000平方米。

围绕淮河流域潘集段船舶污染、码头污染等问题,开展专项治理,共计办理线索15件,立案10件,制发检察建议10件,推动相关机制建设1件。有效贯彻落实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法治思想,推动了本区船舶港口污染问题的系统治理。

数字赋能 提质增效。通过“数据碰撞”办理皖北地下水资源保护公益诉讼专案。根据《皖北地下水资源保护公益诉讼专案工作方案》要求,以洗车、洗浴等高涉水行业为切入口,调取相关数据资料300余条,以关键词通过“数据碰撞”,找出“差异项”“异常项”,并构建潘集区地下水资源保护监督模型,制发检察建议3件,督促整治了高涉水行业乱象。同时,以个案办理为切口,借助监督在全区开展类案监督,以“个案发现-类案监督-社会共治”的办案形式,协同行政机关,建立依法取水、用水、治水长效机制,实现了类案监督、高效监督、精准监督。

团队配合 勇于担当。在业务能力培养上,持续开展团队对公益诉讼相关法律法规专题学习,积极组织团队成员参加青年检察官讲堂、集中培训、知识竞赛、文书评比、案例评析等多种形式的岗位练兵活动,提升团队整体业务水平。在案件办理上,团队成员分工配合,形成合力。对于疑难复杂的案件,提交团队会议讨论,查准事实、搞准定性、用准法律,由此大大增强了团队成员的工作责任心。对于办理的每一起公益诉讼案件,该团队做到对该公益诉讼案件涉及法律领域的一次大学习,共同研习相关法律法规,消除知识盲点,力求把每一起公益诉讼案件办成精品案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