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长安网讯 检察教育培训工作肩负着锻造高素质专业化检察队伍的重要使命。2024年以来,淮南市检察院紧紧围绕“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这一核心目标,以“四个常态化”为抓手,不断创新教育培训机制,丰富培训内容形式,推动检察教育培训工作精准化、深度化、实效化发展,为检察工作现代化注入源源不断的人才动力。
条线培训常态化:构建全覆盖、精准化的培训体系
市检察院坚持抓实抓全常态化培训这个提升检察人员专业素养的基础工程,坚持系统思维,制定出台《淮南市人民检察院进一步加强和规范教育培训工作的意见》,统筹规划培训工作,明确指导思想、工作任务、目标要求,每年举办的各业务条线培训活动,坚持政治与业务相融合,把政治标准和政治能力培养提高放在首位,突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主题主线,把习近平法治思想包括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政法工作、检察工作的重要思想、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作为教育培训的首课、必修课。业务培训内容涵盖“四大检察”各业务领域,突出专业性实务性、加强专业课教学,设置专业性和实务性更强的高品质实务类课程,从检察人员岗位素能需求出发,聚焦“高质效办好每一起案件”开展培训。刑事检察部门聚焦“刑事诉讼监督”“刑事‘挂案’清理”等专项工作需求,开展针对性培训;公益诉讼部门则针对案源线索发现、调查取证、出庭应诉等环节开展专项技能训练。此外,适应新时代检察工作,重视条线培训常态化、精准化,重视综合知识类培训,补充检察人员知识结构短板,确保培训内容与业务需求同频共振。
强化培训活动的组织调度与落地执行。培训主办部门根据培训主题培训需求,开展开课调研,做好课程设置,优化教学方式,突出实训要求,明确规定3天及以上的培训班次需安排不少于半天的实战练兵,综合运用讲授式、研讨式、案例式、模拟式、体验式、行动学习等方法,实现教学相长、学学相长。
重视对培训师资的管理,建立前置审核、备案和现场监管制度,确保培训阵地管理有序度。市检察院在培训名额分配上坚决向基层倾斜,落实《2023-2025 年基层检察人员轮训规划》要求,明确规定基层干警参训比例不低于65%,有效解决了基层培训资源相对匮乏的问题,确保了培训机会的公平分配,让更多一线干警能够获得系统学习提升的机会。
2024年以来,市县区检察院举办3天以上专题培训14个班次,通过系统性的学习训练,帮助干警夯实了专业基础,提升了履职能力,为高质效办案提供了坚实保障。
学练赛常态化:搭建多元互动、教学相长的实践平台
市检察院将“学、练、赛”有机结合,形成常态化工作机制,打破传统培训“单向灌输”的局限,创设多元互动、教学相长的实践平台。2024年在新媒体综合素能培训班举办期间,连续运用头脑风暴、现场教学、作品创制、专家讲评等多维度培训手段,将理论学习与业务实践紧密相连。
今年以来,市检察院积极落实省院“素质能力提升年”部署,广泛开展“四大检察”岗位练兵、业务竞赛活动。新春佳节刚过,连续举办2场专项业务竞赛,全市108名业务骨干参与笔试、答辩、模拟法庭等实务测试,决出业务标兵与能手35名。刑事检察条线在总结复盘业务竞赛的基础上,创建了“优公研学营·星火讲堂”平台,该平台以“实”开路,围绕实务工作中的“疑难杂症”,组织“检察官教检察官”,开展办案实践授课讲座、疑难案例研讨、经验做法交流与庭审答辩训练等活动。讲堂力戒形式主义,让参与干警既当教员又做学员,在换位思考的头脑风暴中学到真本事。第一期讲座以侦查活动监督为主题,聚焦立案超期、管辖争议等程序问题,通过对监督案例中文书瑕疵等细节问题的深度复盘,推动干警摒弃“差不多”心态。第四期讲座围绕职务犯罪办理与检察建议有关问题,重点剖析典型案例,强化办案指导。同时,强化以“练”强兵,深化出庭公诉能力建设。2025年已组织开展多场全市庭审观摩活动和听庭评议,覆盖各类型案件。这种“以庭代练、以观促学、以评促改”的模式,有效提升了检察人员的实战能力。
外部引智常态化:拓展开放共赢、协同创新的培训格局
市检察院在教育培训工作中,始终秉持开放理念,常态化开展外部引智工作,充分借助“外脑”提升培训质效,拓展开放共赢、协同创新的培训格局。
作为国家检察官学院在安徽省检察机关唯一一家教学实践示范基地,淮南市检察院教育培训部门注重发挥联系优势,加强与学院教务部门的沟通,创新建立的干警旁听送训机制,得到了国家检察官学院的大力支持。由国家检察官学院教务部、淮南市检察院宣教科对照班次安排,梳理征集干警的学习需求,按需组织学员参训。从2023年起,淮南市检察院及该市谢家集区、八公山区、大通区、凤台县检察院的40余名检察人员先后参加了国家检察官学院主体班次的旁听学习。学习内容覆盖各项检察工作,不仅解决了淮南市检察机关实务培训邀请师资难以面面俱到的问题,又为业务培训搭建了交流沟通的桥梁。参训干警普遍反映:“培训班教学方法先进,不仅有专家讲座、案例分析,还有小组讨论、现场答疑。培训班课程设置丰富,满满都是干货;师资力量强大,多位授课老师不仅学识渊博、实践经验丰富,更有丰富的法律、司法解释参与起草经历,极大提高了我们的法学理论水平与法治思维观念。”
结合旁听送训机制,淮南市检察院宣教科及旁听人员所在部门,同步开展了优质课程共享、传学导学和互动交流等活动,把培训课程内容延伸传递给每位干警。截至目前,市检察院宣教科已共享国家检察官学院主体班课件8期36件次;凤台县检察院、谢家集区检察院通过组织旁听人员述学传学,实现“一人旁听、全员受益”的倍增效应。
此外,市检察院、4家县区检察院分别与安徽大学、淮南师范学院等通过签订共建协议、专项协作机制的方式常态化开展检校合作,进一步拓展了外部引智的深度和广度。这种开放共赢的培训格局,为淮南检察教育培训注入了新的活力与动能。
教学品牌培育常态化:营造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
市检察院把教育培训品牌培育选树作为教育培训的重要组成部分,营造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
以选育“淮检之星”为牵引,通过组织推荐、集中展示、交流互鉴等方式,生发先进典型在队伍素能建设传帮带中的积极作用。2024年以来,培育发布“淮检之星”集体与个人29个,通过多种渠道发布先进事迹,分享工作经验,充分发挥榜样的示范引领作用,有2个集体3名同志入选“皖检之星”宣传,3名同志分别获评全省三八红旗手、全省职工职业道德建设标兵、全市先进生产者,多名“淮检之星”被提拔走上领导岗位。各县区院也积极开展教育培训品牌培育工作。不仅常态化开展年度春训活动,还探索针对青年干警的引领机制。凤台县院举办“青力而为”培训班,重点培养青年干警;潘集区院创办“青年检察官讲堂”,主讲人涵盖院内45岁以下干警,让干警在办案的同时,注重实务经验总结,积淀知识底蕴,通过讲堂,建立“一人一档案”的授课台账。讲堂开讲29期以来,有效盘活了青年干警的智力资源,有效激发了青年干警的学习热情和创先争优意识,并获评全省终身教育品牌。
通过坚持“四个常态化”,淮南市检察机关有机构建了多层次、全覆盖、高效能的检察教育培训体系,有效提升了检察人员的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为新时代检察工作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人才支撑。后续,该院将继续深化“四个常态化”工作机制,更加注重培训精准性,紧扣检察工作实际需求;更加注重培训实效性,强化实战实训导向;更加注重培训创新性,探索数字化、智能化培训新模式;更加注重培训系统性,健全教、学、练、战一体化培养机制,不断推动检察教育培训工作精准走深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