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梦想家让空壳村大变样

记淮南中院扶贫工作队队员陈良涛

2020-11-16 16:36:08    来源:淮南长安网   点击数: 字体:[缩小] [默认] [放大]

淮南长安网讯 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也是脱贫攻坚收官之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不能掉队。淮南市中级人民法院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全面落实中央、省委市委决策部署,以决战决胜的战斗状态全力冲刺,确保不漏一户、不掉一人,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凤台县杨村镇前圩村,聆听淮南中院驻村扶贫工作队队员陈良涛的故事,共同感受乡土情怀中的青春风采,共同见证新时代砥砺前行中脱贫攻坚一线的“法院故事”。

村里来了个年轻人

秋末冬初,天气转凉,前圩村的村民苏宁的心却是热乎的。“村里的路就要修到我家门口了,我得去问问小陈我能帮啥忙。”一大早,苏宁就来到村委会,和陈良涛商量修路的事儿。考虑到苏宁的年纪比较大,陈良涛告诉苏宁:“苏大爷,您啥都别管,我们会把路帮您修到您家门口的”。送完苏宁,小陈对笔者说:“村子里大部分都是老年人,刚来的时候和他们沟通真是不容易,现在几件实事办下来,关系也变融洽了。”

陈良涛2016年进入法院工作,在此之前,他作为大学生村官和第一书记在潘集区贺疃镇秦万村和杨祠村工作过。扎根基层的经历让陈良涛对美丽乡村建设拥有了自己的期待,也让他铸就了一颗扶贫济困的爱心。一来到法院,他就主动请缨加入淮南中院扶贫工作队,驻村开展扶贫工作,既是初心使命的驱使,也是一场理想信念的追逐。初到前圩村,乡亲们并不在意这个“娃娃兵”,“你种过地吗?”“在农村待过吗?”类似的质疑也是不绝于耳。“很多村民得知我是扶贫干部,直接就问我要钱,他以为扶贫就是发钱。”陈良涛回忆道,他明白扶贫最重要的是首先取得群众的信任。于是,陈良涛在当地村干部的带领下,挨家挨户对前圩村进行走访,仔细询问、记录每一户贫困户的最新情况,并建立起了“一户一档”的贫困户档案。“出门就是泥巴地,连个载货三轮车都开不进来。你们要是真扶贫,能不能让村里用上水泥路。”村民的呼声至今仍让他记忆犹新,于是扶贫工作队把第一个目标对准了道路建设。

扶贫工作队迅速向淮南中院党组汇报情况。通过多方联系、牵线搭桥,上级拨付资金360余万元,新修水泥路8.65公里,做到了“组组通”,又从帮扶单位(淮南中院和凤台县交通局)先后共筹措资金100万元,做到了“户户通”。如今的前圩村,水泥路修到家门口,沿路绿化四季常青,路上灯光通明,村委会前新修的水泥广场,人潮涌动让平日夜晚在家打牌的村民们多了跳广场舞的兴致。过去“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灰”的局面得到改善,人员车辆出行不再困难,困扰前圩村群众的生产出行的最大问题得到了解决,也让陈良涛赢得了当地群众的交口称赞。

从“门外汉”到“内行人”

从精通法律的法院人到泥巴卷着裤腿的扶贫队员,一开始陈良涛完全是个门外汉。为尽快熟悉扶贫工作,他“恶补”相关政策文件,连吃饭时都在看专题新闻报道;白天跟着村干部走访贫困户,晚上加班整理资料,建立贫困户档案,对着电脑忙到凌晨。“我是来干活,又不是来享福的,再大的困难也要努力克服。”陈良涛吃住在前圩村,住的宿舍紧挨着乡道,每晚都会被噪音吵醒,吃不好、睡不饱是常事,还要忍受蚊虫的叮咬。尽管如此,他依然坚守初心,积极投入到扶贫工作中去。

通过深入调研,陈良涛发现,前圩村作为曾经杨村煤矿预定的首采沉陷区,没有大型厂矿、企业,没有大型的农村合作社,仅有的集体土地也都被外包了出去,村民靠着种地和外出务工为生,无法开展特色种养业,可以称得上是“空壳村”。面对这样的情况,陈良涛所在的扶贫工作队在村前的一片空地上做起了文章。经淮南中院投资,工作队在村门口的废弃空地上修起了个车棚式光伏项目,棚上的集光板用于发电,棚下的空地用于停车乘凉,做到了资源最大化利用,现在每年可以为村里增加集体经济收入8万元。同时扶贫工作队和村支两委共同确立了打造“森林村庄”的目标,组织村民集体栽种经济林木。现如今,每年的经济林木可以给村集体账户增收近60万元,集体收入用于公共绿化,剩余部分用于分红,这一良性运转让村民们的干劲越来越足。村里有了收入,扶贫工作队又把目标瞄准了改善灌溉条件上,过去村里的灌溉渠用的还是泥土渠,扶贫队通过资金争取,进行了防渗渠的建设,排水给水都做到统一规划、统一施工。抽水方便,农业生产效率自然得到有效的提升。

法院年轻人让我们过上了“好日子”

2018年6月,贫困户苏松胜妻子突患重病,本已脱贫的家庭又因重病返贫。女儿苏玉莹又逢高考,家庭的变故让她背上了包袱,连夜的失眠导致考试很不理想。成绩出来后苏玉莹把自己锁在屋里,不吃不喝,整日以泪洗面。在得知这个情况后,陈良涛主动赶到苏玉莹家,由于大学专业是应用心理学专业,陈良涛运用心理学知识,帮助苏玉莹走出心理阴霾,鼓励她重新振作。于是苏玉莹报名复习班,终于在2019年考入了心仪的大学,一家人又重新看到了希望。

帮助了苏玉莹,陈良涛同时也明白“积财千万,不如薄技在身”、“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道理。前圩村长年积贫积弱,一代又一代的乡村青少年升入更高层次学校就读的人数少之又少,完成义务教育的保障后,这些孩子没有学历,没有技能,只能续写上一代的贫穷苦难,再次沦为贫困人口。陈良涛工作之余,会到乡亲们家做客,向孩子们讲述外面的世界,激发他们走出山村、学到本领建设家乡的理想。他和家长们促膝长谈,向他们说明教育的重要意义,只有知识才能够真正拔除最深的穷根。

作为来自法院的工作人员,参与村里的纠纷调解工作自不可少。村治保主任在遇到村里民事纠纷的时候,经常会叫上陈良涛,他一边普法一边说理,谈话间用情感就拉近了和乡亲们的的距离,帮助解决群众眼前的问题。前一段时间,前圩自然庄的群众因宅基地产生纠纷。双方各持一词、僵持不下,谁也不肯退让,甚至推搡起来。陈良涛跟着村干部赶到在场,了解情况后,他说,“大家乡里乡亲的,石头不转磨子还转着哩,有啥事不能摆开来讲道理”,随后他又向村民们详细解释相关法律规定,最终双方同意根据自己手中的证据和邻里证词确定宅基地边界,避免了矛盾升级。

“自从市法院扶贫工作队来了后,村里的百姓有啥问题都会找他们咨询,有啥矛盾也乐于他们帮忙解决,他们有知识讲道理,帮助我们化解了很多村里的矛盾纠纷。”一位村干部介绍道。

2020年,前圩村这个没有厂矿企业、没有农村合作社的“空壳村”摘掉了贫困村的帽子,实现了脱贫目标。三年的扶贫工作也即将接近尾声,陈良涛回忆走过的路感慨万千:“作为年轻人,我有幸成为中国扶贫攻坚大事业的见证者和奉献者,在前圩村三年的工作,可能就是我最美的青春和梦想吧。”对于青春的奋斗者来说,擘画美好乡村的蓝图,他所希望的就是化成一张张身边质朴的笑脸,就是梦想照进现实。(淮南中院 方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