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分之一的希望 百分之百的努力

2025-11-18 09:02:08    来源:淮南长安网   点击数: 字体:[缩小] [默认] [放大]

淮南长安网讯 “电话关机,微信拉黑,户籍地查无此人……”,面对这样一起看似“死局”的民间借贷纠纷,特邀调解员陈艳却凭借“百分之一的希望,百分之百的努力”,不仅让10000元借款“完璧归赵”,更让一段濒临破裂的朋友关系重现曙光。

失联的黄某:一条微信转账记录与一串关机的号码

原告罗某与被告黄某本是朋友。2022年,黄某以手头紧张为由向罗某借款,罗某通过微信向其转账10000元。此后,罗某多次催要未果,只得诉至法院。

接到案件后,陈艳第一时间联系了罗某,其表示愿意调解。然而,当她尝试联系黄某时,却发现其手机始终处于关机状态。次日再联系,依然如此。发送情况说明短信,也如石沉大海。

陈艳没有轻易放弃,转而向罗某询问更多线索:“黄某的联系方式是否还在使用?是否有共同朋友可以联系?是否有其他联系途径?”遗憾的是,罗某的回答都是“不知道”“不确定”“没办法”,并告知调解员,自己的微信也已被对方拉黑。

绝境中的坚持:老旧社区里的“蛛丝马迹”

“案件标的额虽小,却直接关系到群众对司法公正的信任!”面对僵局,陈艳毫不犹豫地前往黄某户籍地社区实地走访,尝试寻找线索。然而,社区方面也未能提供有效信息。

她没有就此止步,以户籍地址为中心,在周边老旧小区逐户询问。这片区域门牌号排列杂乱,居民大多不清楚具体编号。几经周折,才有居民依稀记得“黄某”这个名字,表示那是其爷爷奶奶的住址,但两位老人早已搬走多年。至此,最后一点线索,也断了……

深夜的转机:21点打通的那个电话

时间一天天过去,黄某的电话依旧持续关机。尽管希望渺茫,陈艳却始终没有放弃。终于在某天晚上21点,她又一次习惯性地按下拨打键——这次,电话竟然通了!虽然无人接听,但这证明号码仍在用。她立刻抓住转机,连续发送多条短信,说明诉讼情况,并恳请黄某尽快回复。

次日傍晚,期盼已久的转机终于出现!黄某主动回拨了电话。他解释道,自己因一些特殊情况,手机常常关机或无人接听。他表示已了解诉讼事宜,并承诺将先与罗某沟通,之后再回复调解员。

巧破“撤诉陷阱”:一次风险预警与双赢方案

几天后,罗某向陈艳反馈,黄某已偿还5000元,但要求先行撤诉,才愿意支付剩余尾款。陈艳敏锐地意识到其中的风险:“如果现在撤诉,后续还款缺乏保障,您的权益可能受损。”她没有简单地劝说罗某接受条件,而是耐心为其分析风险:“若仅收回一半借款就撤诉,剩余款项能否如约归还将存在不确定性。”

与此同时,她也向黄某提出建议:“若能一次性还清尾款,罗某不仅同意撤诉,还可免除其追索律师费1600元。”

在调解员反复沟通建议下,三天后,黄某将剩余的5000元借款全额支付给了罗某。罗某随即申请撤诉,一场纠纷尘埃落定,昔日好友隔空和解,案件最终圆满解决。

调解心得:司法温度在“不放弃”中流淌

回顾本案,调解员感慨:“联系不到的被告,未必都是恶意逃债,只要有一线希望,我们就要尽最大努力。”她提炼出三条关键经验:

突破信息困局:除罗某提供的联系方式,还可通过社区排查、共同好友推送名片等方式拓宽渠道。

摒弃“标签思维”:不以单一行为预判当事人诚信,保持开放心态探寻真相。

坚守程序正义:即便案件标的额小,也须穷尽合法手段保障当事人诉权。

结语

小案件关乎大民生。这起案件没有激昂的法庭辩论,也无需复杂的证据交换,公平正义最终在一通通电话、一条条短信、一次次走访中实现,让民众真切地感受到,“司法为民”并非一句口号,而是充满温度与韧性的务实行动。正如调解员所说:“司法的意义,不仅在于判决的威严,更在于打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