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长安网讯 “没想到不用打官司,在综治中心的协调下,拖欠快一年的货款终于有了着落!”近日,大通区某企业负责人王某拿到法院出具的民事调解书时,难掩激动。这起涉及19.1万元的货款纠纷,通过综治中心联动法院、公安的多元化解机制,仅用一周时间便达成调解,为企业解了燃眉之急。
事情要从2023年说起。大通区某企业为宗某承接的工程提供卷帘门定制与安装服务,双方约定工程完工后结清19.1万元货款。然而,宗某仅支付2万元后,便以资金周转困难为由拖欠剩余17.1万元;多次沟通无果后,王某的工厂因资金回笼受阻,面临员工工资发放、原材料采购的双重压力。
“打官司耗时又耗力,我们小厂实在耗不起。”抱着试一试的心态,王某来到大通区综治中心求助。了解情况后,综治中心立即启动“综治+法院+公安”联动调解机制:一方面安排专职调解员与宗某沟通,阐明拖欠货款的法律后果与信用影响;另一方面协调大通区法院提前介入,提供法律咨询与调解指导,大通区公安分局则协助核实宗某某的实际经营状况与还款能力。
经过多轮沟通,双方终于达成一致:宗某只需支付16万元结清剩余款项,分三年分期偿还。为确保调解协议具备法律效力,综治中心第一时间对接法院,启动“生效法律文书现场出具”绿色通道,当天便协助双方完成民事调解书办理,明确赋予协议强制执行力——若宗某未按约定履行还款义务,王某可直接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无需再另行启动诉讼程序。
“既避免了矛盾升级,又为企业节省了时间和经济成本。”大通区综治中心负责人表示,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以来,我区持续完善多元矛盾纠纷化解机制,针对企业纠纷、邻里矛盾等常见问题,整合综治、法院、公安、司法等部门资源,通过“一站式受理、多部门联动、全流程跟进”的模式,将矛盾化解在源头、解决在基层,为企业挽回经济损失,真正实现了“案结事了人和”。
这起货款纠纷的圆满解决,不仅是大通区多元化解机制的生动实践,更体现了对市场主体的精准服务。下一步,大通区将继续优化联动流程,提升调解效率,为优化营商环境、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注入更强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