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长安网讯 9月17日,田家庵区人民法院涉企审判团队成功调解一起长达二十年的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案件,在承办法官的温情调解下,两位年过花甲的老兄弟不仅化解了积怨,重拾昔日情谊,更达成了双方都满意的还款方案,实现了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
本案原、被告本是相识二十多年的老朋友。上世纪九十年代末,被告购入一块土地准备筹建学校,由原告负责进行土地平整、通水通电通路等“三通一平”工程施工。工程完工后,被告陆续支付了部分工程款,后因规划调整,原购置地块未能建成学校。被告随后移至他处建校,但各种因素导致资金链出现问题,未能支付剩余工程款。今年年初,原告依据被告早年书写的一份欠条,将昔日好友诉至法院,要求一次性付清剩余款项用于癌症术后康复治疗。被告则对欠条签名真实性提出异议,坚持要求进行笔迹鉴定,并申请对工程价款进行审计。双方各执一词,矛盾一度陷入僵局。开庭当日,承办法官注意到双方当事人年过花甲、情绪激动,且均身体状况不佳——原告正处于癌症术后康复期,被告也患有糖尿病等基础疾病。承办法官没有立即开展庭审,而是先行组织双方回溯案件事实。在“忆当年”的交谈中,承办法官敏锐地捕捉到两人曾经深厚的兄弟情谊,于是顺势引导双方回忆共同奋斗的岁月。
“你们风风雨雨大半辈子,还有什么疙瘩解不开?都忘了当年一起打拼的情谊吗?” 承办法官的一席话让双方陷入了沉思。原告回忆起被告当年的帮扶之恩,被告也坦言对拖欠款项的愧疚之情。气氛逐渐缓和,双方的态度也开始转变。
抓住这个契机,承办法官从法理、情理、健康等多角度进行疏导,提出“分期履行”的调解方案:被告近期先行支付一半款项,解决原告看病用钱的燃眉之急,剩余款项在一年内付清。这样既保障了原告的医疗需求,又给了被告资金周转的空间。
最终,两位老兄弟握手言和,签署了调解协议。原告感慨道:“钱重要,但兄弟情更重要。”被告也表示:“终于能睡个安稳觉了,这些年心里一直压着这块石头。”
承办法官表示,本案的成功调解体现了法院在化解矛盾纠纷时,不仅注重解决法律争议,更关注人民群众的情感需求和社会关系的修复,是“司法为民、公正司法”的生动实践。田家庵区人民法院将继续发挥调解在化解社会矛盾中的积极作用,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有力司法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