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法庭里的“账目攻坚战”

2025-09-26 10:37:28    来源:淮南长安网   点击数: 字体:[缩小] [默认] [放大]

淮南长安网讯 “多亏法官算明白这笔‘糊涂账’,我要了这么多年的血汗钱终于有了结果,心里总算舒了口气……”谢家集区人民法院杨公人民法庭的调解室里,李某双手紧紧攥着承办法官的手,声音里带着压抑多年的哽咽。

时间回溯至2019年,陈某与尹某雇佣李某驾驶货车,双方未签订书面合同,仅口头约定劳务报酬。然而合作结束后,二人累计拖欠李某工资7万余元,仅中途支付2万元,剩余5万余元始终以“资金周转困难”“账目未核对”等理由拖延,后期更是直接拒接李某的催款电话、不回微信消息。在近半年的催要无果后,李某为维护自身权益,无奈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陈某、尹某支付剩余工资。​

案件开庭时,陈某与尹某态度强硬,明确拒绝调解,还接连抛出反驳理由试图推脱责任:“微信聊天记录又不是合同,哪能当证据?”“这活儿还有个合伙人,要承担责任也该他一起担,不能只找我们俩!”不仅如此,二人还一口咬定“实际欠款数额不对,李某算多了”。双方各执一词、情绪愈发激动,庭审一度陷入僵局。​

承办法官见此情形,当即决定休庭,先通知未到庭的合伙人刘某作为第三人参与诉讼,厘清责任主体;随后敏锐抓住“欠款数额争议”这一核心症结,组织当事人当场核对劳务时长、报酬标准、已付款项,用清晰的账目数据还原事实真相。​

此时窗外月光正明,法庭内气氛凝重,只剩下纸张翻动的沙沙声和法官偶尔的问询。经过4 个多小时的细致梳理,原本模糊的债务关系逐渐清晰。在确凿的证据与数据面前,加之承办法官入情入理的调解,当事人双方终于摒弃前嫌、作出让步,当场达成分期履行的调解协议。离开法庭时,李某再次握着法官的手反复道谢。这场拖了6年的纠纷,终于在这晚画上了句号。

街巷的万家灯火渐次熄灭,杨公法庭的灯光依然明亮。面对当事人的急难愁盼,法官不仅要算清“法律账”,更要算好“民生账”。从释法明理到情理交融,法官多一分耐心,群众就少一分焦虑;调解多一分温度,社会就多一分和谐。这场跨越4个多小时的“算账”,算的是债务,暖的是人心,守的是司法为民的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