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长安网讯 “远亲不如近邻”,这句流传千年的俗语,道出了邻里和睦的重要性。然而,在乡村生活中,宅基地、道路等日常琐事若处理不当,很容易引发邻里矛盾,甚至影响乡村发展。在大通区上窑镇泉源村,姚某与朱某两家的积怨曾是村里的“老大难”,但在基层调解员的努力下,这场持续多年的纠纷终得化解,为乡村和谐写下了生动注脚。
积怨:从宅基地到道路的“步步升级”
姚某与朱某两家相邻而居,本应守望相助,矛盾却从一次建房开始悄然滋生。朱某依规翻建房屋时,发现姚某家阳台屋顶外沿侵占了自家宅基地,施工被迫停滞。虽经镇综治中心协调,姚某切割了侵占部位,但“切割是否彻底”的细节,成了埋在两家心底的“刺”。矛盾的升级,源于一场“风水之争”。姚某因丈夫离世,受传统观念影响,认为朱某家西院墙外的厕所“碍风水”,经法院判决后强制拆除。朱某对此心怀不满,2020年挖毁了自家门口到姚某家的出行道路,让姚某的出行陷入困境。此后,朱某虽同意修复道路,却敷衍了事,导致两家仇怨越结越深。2025年5月,村里推进道路修缮工程,因修缮路段涉及两家争议道路,朱某出于积怨坚决阻挠。如今管道已铺设,工程却面临“放弃该路段”的尴尬,乡村建设与村民出行均受影响,一场“破局之战”势在必行。
破局:法理情融合的“调解攻坚”
“矛盾再深,也要找到解扣的钥匙。”镇综治中心联合派出所、村委会成立调解组,决心啃下这块“硬骨头”。调解的第一步,是“摸清家底”。调解员们走访村委会、村民,还原纠纷全貌;又分别与姚某、朱某促膝长谈,倾听他们的诉求与委屈——姚某在意出行便利,也难舍对“风水”的情感寄托;朱某则对宅基地被占、厕所被拆的过往耿耿于怀。5月22日,调解员以“乡村和谐、邻里共荣”为引,先稳情绪再解矛盾:宅基地争议中,对照资料实地核查,依《土地管理法》明确边界,既认可朱某对房屋完整性的诉求,也指出过度切割危及邻宅的不妥;道路问题上,村委会说明工程公益属性——管道已铺,搁置不仅浪费资源更影响村民出行,调解员援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相邻权条款,强调通行便利的法定权益,同时共情朱某情绪,引导跳出“互不相让”的执念。为解心结,调解员搬出“六尺巷”典故,用“让他三尺又何妨”的智慧触动双方,更爬上朱某家三楼实地查看,以行动显诚意。劝朱某细想“僵持损自家便利、碍乡村和谐”,嘱姚某“邻里和睦方是真福”。最终,兼顾双方的方案达成,在调解员与村委会全程监督下落地生根。
新生:从“死结”到“和谐”的蜕变
如今,走进泉源村,曾经的“矛盾路段”已修缮一新,平坦的道路连接着两家门口,也悄悄拉近了人心。姚某家的阳台外沿问题彻底解决,朱某的房屋再无施工隐患;道路修缮工程顺利完工,不仅姚某出行便捷,周边村民也享受到了实实在在的便利。更重要的是,姚某与朱某两家放下了多年积怨,虽然还没到“亲如一家”的地步,但迎面相遇时,僵硬的表情已换成平和的眼神。这场纠纷的化解,不仅是两家的“新生”,更成为乡村治理的生动案例。证明了“法理为基、情理为桥”的力量,用法律划清边界,用情感软化对立。也展现了传统智慧与创新方法的结合,多方联动的务实举措,让“以和为贵”的理念落地生根。
在乡村振兴的路上,邻里和谐是最坚实的基石。上窑镇泉源村的故事告诉我们:再深的积怨,只要用真心换真心,用智慧解难题,总能找到通向和谐的路。而这条路上,每一份理解与谦让,都是共筑乡村和谐梦的砖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