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声人去后 民意闲谈中”——浅谈公安机关及其民警大走访与“双提升”工作的关系

2019-12-18 16:51:11   来源:淮南长安网   点击数: 字体:[缩小] [默认] [放大]
        提升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工作是一项涉及政法机关在管理服务过程中组建出的动态人际工程,即安全感创造主体是行使国家公权和法权执行者,其受众主体是广大群众百姓;满意度又是受众主体对公权与法权执行者在管理服务工作中的意志判断和书言评价,这种评价在无人为设定思想左右情况下,绝大多数直接来源于群众自我感性认知与情感好恶的派生,此派生正如清朝诗人、政治家、教育家、外交家黄遵宪之所言:“我手写我口,古岂能拘牵!即今流俗语,我若登简编”。下面就通过公安机关及其民警在“双提升”工作中有关值得注意的几点关系简做浅谈。
        践行宗旨,公安机关一线了民情解民忧
        “你是谁、为了谁、干什么、怎么干”,毋庸置疑,在开展“双提升”活动中,公安民警是“双提升”测评活动中最大的承载主体,特别是一线服务单位,尤其是派出所。长年累月的治安管理服务工作是最活跃的版块,量积累、质升华、优突显的重要积淀,其测评结果和获得的成绩,可堪称 “一点一滴,当思来之不易”。
        警民关系的紧密和情感建立是驻村走访和“双提升”工作的入口巧点。派出所民警身处基层一线,与群众的距离最近,除了整日疲于办理案件,处理各种矛盾纠纷,维护一方平安外,还经常在社村驻守或逐户走访,了解社区民意,拉进与当地群众的距离,做群众的贴心人,营造了警民和谐一家亲的良好氛围。民警的接处警、办案件、调纠纷、作救助和办理户籍业务这些日常工作也增加了群众见警率、民警对群众的熟悉率。
        警民关系互动和理性认知是驻村走访和“双提升”工作的直接平台。民警驻村走访工作从另外意义上讲,是一项警民共建事业。群众与民警没有接近认知和情感沟通,走访和提升不出多大效果的,从根本上也得不到群众理解支持的,以致难以实现改进和推动自身工作的发展初衷,相反的还会耗费公共资源和警力成本。故驻村走访也是检验民警政治责任、工作能力和警民关系的试金石,从而显示出双提升工作是一项个体与群体、民警与百姓的社会性心理行为工作。
        群众对公安工作整体评价,其直接来源于对民警个人工作中表现形象、群言传染和情感渗透;关键着重于民警长期持久的涉群民生工作所带来的被知悉和影响力。所谓警民关系就是民警在办案、服务、调解等日常工作中言行互动,从而建立人与人的思想交流和意志接受。工作中,民警办理案件公平正义,调处纠纷心无旁骛,服务群众真诚有爱,相对人或老百姓就会在感性中逐渐坚定对民警职业品德的尊敬与肯定,警民关系融合发展便悄然而生,心理认可和情感接近便会积淀出厚重的警民关系。事实证明,公安工作特别是基层治安工作,才是真正意义上社会治安工作的“千里眼”和“顺风耳”。基层民警长时间的身居社村更了解社情,在讯息民意、破案线索、治安防范提供上,广大社村干群能给以很大的直接作用。民警的走访作用很大,工作中若想获取民智、妙得灼见,走访只是节点,真做才是本领。真正的成功在于民警特别是驻村和派出所民警平时积少成多的执法工作和为民服务举措,以此积酿警民之间的真实情感和牢固认可,“双提升”自然而成。
        引导民众进行客观性评价是驻村走访和“双提升”工作的关键所在。通过“双提升”民意抽测,不排除某些被访群众带着主观臆断来评判公安,怀着自我好恶去评议民警。如被公安机关打击处理过的违法犯罪嫌疑人,怀有因个案而非法上访以致对政府产生抗拒、被公安劝导阻止甚至处理的人员,甚至有少数仇视社会乃至敌对势力者,此类人员或许对“双提升”工作做出不客观的评价。特别是近年来民警参与干群之间存有矛盾的城镇拆迁、土地征收、非法信访等工作,涉群面较广,传染力很大,均在一定程度上以社会负面影响形式给公安民警的形象带来歪曲性的不合理评价。“双提升”工作要想范围外延、获得公评,也必须引导民众以良好的心态和正确的态度健康参与,所以日常驻村走访的也得注重这项人文工程。
        驻村走访和基层工作中,民警应当引导民众以冷静理性的、实事求是的、客观公正的评议,最基本的需要做到三点:首先是要宣教结合。要正面宣传驻村走访工作的重要性,它不仅是关乎公安队伍及基层基础建设之需,也是传导千家万户的治安献策之要,它是社会稳定和谐发展的需要,也是树立党和政府为民亲民、反映政府决策施政的需要。其次要多方联动。近年,扶贫攻坚是驻村走访工作的突出亮点,最终是分解到每个警种、每位民警,其本身就是“双提升”工作的发起者和主动者。辖区所在党委政府和社村组织的协调支持、联动配合尤为重要,系列入户走访驻村扶贫彰显公安机关专项工作是政府政法工作的一部分,合力走访,尽力扶贫,同时借力访民意,发力筑融合。三是要发挥警效。在渴求民众以公正之心对待驻村走访和提升满意度工作的同时,民警理应怀有真诚与敬畏之心面对工作、面对群众。“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民警必须以弱者心理、平民心态对待驻村走访工作,不仅要有敢担当、敢负责的精神,更要有尽忠诚、讲操守的爱道。工作作风扎实细致,即便群众开始不满意,只要工作做细做公,就能得到群众的理解,赢得群众的支持。正如明朝顾景祥所言:民不服我能,而服我公。基于此,便会最大可能得民心、获民意、合民力。
        专群结合+新机制,密切警民关系,保护一方平安
        提升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工作是一项顶层设计,公安机关的民警驻村走访是点对点工作,派出所则是点连成线,线多成面的双提升主体。当今派出所一般工作主要是三大内容,一是打击违法犯罪,维护社会稳定,伸张法律正义,保护公民人身财产安全;二是服从配合乡镇党委政府中心工作,加强预警防范,化解社会矛盾,维护公共安全和政治稳定;三是强化夯实基层基础建设,系统开展常规工作,为民办户政业务,随时发挥服务救助等职能。相对派出所来说,开展驻村走访活动归根到底是一项常态的警民互动、典型的专群结合的工作。驻村走访工作明确了目标,双提升工作有了和谐。所以,提升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工作,可以说是当今公安机关贯彻专群结合工作的重要途径。形成并健全机制,就要真正把公安主要工作的评判权交给群众,从群众的评判中采纳建议、改正缺点,树立“民意引导警务、警务适应民求”的理念,使收集的民意来源于基层,让公安改进的服务反哺于群众,使新时期公安工作更加符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符合新时代的融合发展,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意志。
        “双提升”工作其实是一个民警干事、群众评判、上层抽测的随机考试,是警民之间接受和认可度的循环过程,这种过程是互动的,是第三方参与的完整对接,是以公安机关的驻村做事和群众的坦诚接受为基础,是以群众的公正评价和全社会的认真参与为条件,第三方在访评中使得该项工作有实质、有推进、有发展,使形成的双提升机制和原则落点于服务群众。
        开展群防群治,夯实基层基础,构建和谐社会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实践证明,民警驻村走访和“双提升”工作,其实也是一场开门评警,是贯彻落实坚持群众满意、坚持民警作为的基本动作,两者之间的机制目标就是:既能驻村做出广大人民群众对公安工作的新需求,又不增加民警的额外虚功,这样才能充分调动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和“双提升”工作的真实性,充分激发民警驻村干事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遵循专群结合、形成长效机制,才能使公安机关及其民警在具体社会管理和服务群众工作中让“双提升”工作有实践、有实质、有实效。      
        在开展多年的“双提升”活动中,提升群众安全感是手段和载体,提升群众满意度是关键和实质,它传送着党和政府依法治国的目的和根本。此项活动时间之长、范围之广、受众之多足以说明该项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从政治意义上,基层公安工作是服从并服务于党委政府;从发展而言,各种的行政和经济工作均以群众满意度为准则。当前公安工作任务艰巨,面临的监督四面八方,特别是基层所队,他们不仅是社会稳定的平衡器,也是反映“双提升”工作的晴雨表。
        群众大部分以案以事为载托,警民相互了解,从而形成相对固定的警民认知体系。“双提升”活动开展是以上级抽查群众是否满意为动态指标,民警驻村走访或扶贫等是常态过程。就机关民警或驻村走访或扶贫等点性工作来说,也许有这样的现象:那就是民警进入社村居民家中访做时,民警熟悉的群众彼此可以嘘寒问暖,交谈深入,也可以对走访活动进行宣讲乃至征求意见;但对不熟悉的群众,不仅要自我介绍身份、驻村来意,还要把走访内容在初次相叙中给予通俗化、简洁化。深化“双提升”活动,民警作为单方主动行为,提的对象、升的内容都很清晰,可民警怎么提、如何升都是一个较为热议和值得研究的话题。走访中,诸如民警进社村发放居民身份证、开展扶贫济困送温暖、对户籍变更补录、上门服务和对案结事了的当事人进行回访劝导等一些外在利民性举措,是会得到群众认可与满意的,这种对接性的服务,对警民关系的日常营造和公安机关“双提升”活动具有积极影响和推动作用。但归根结底,现实公安工作走访群众只能是手段,通过走访也能多角度、多方面的发现问题,更能高站位、有理性的考量深层原因,会对今后贴近治安管理和服务群众工作,对公安机关应对“双提升”的入点切口有所启发或裨益。(寿县公安局 施家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