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长安网讯 为加快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破解基层法律服务资源不均、覆盖不足等难题,八公山区司法局聚焦群众法治需求,整合资源、创新机制、延伸触角,全力构建覆盖城乡、便捷高效、均等普惠的基层公共法律服务体系。
资源全域整合,打造“家门口”法律服务圈。统筹法律援助、调解、法律咨询等资源,打造“进一门办全事”模式。镇街道配备“公共法律服务触摸查询智能终端”,实现“半小时法律服务圈”城乡全域覆盖。推行“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组织12名律师与42个村(社区)签订服务协议,建成42个法律服务联络点,常态化开展法律咨询、合同审查等服务,年均服务群众3000余人次。
精准对接需求,构建“全链条”服务场景。实施“法律明白人”培养工程,开展“法律明白人+网格员”双培训,打造群众身边的法治“贴心人”。设立农民工、残疾人、老年人等特殊群体法律援助专项通道,简化审批流程,实行“当日受理、当日审查、当日指派”,今年以来办理法律援助案件195件,挽回经济损失120万元。组建企业法律服务团,为中小微企业开展合规经营、合同风险等“法治体检”6次,助力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
依托地域优势,绘就“普法+”民生图景。推动普法宣传从“说教式”向“浸润式”转变,将法律知识融入法治文化广场、公园景区等公共空间,打造“一步一景、一景一法”的法治文化景观带。以辖区特色生态资源为切入口,探索“生态场景+创意普法”创新路径,利用游客休息区、景区会议室等场所,开设“行走中的法治课堂”,培育“法治导览员”,向往来游客宣传法律法规,打造可游、可学、可参与的立体化普法新模式。
聚焦源头化解,构筑“专业式”调解窗景。整合司法所、派出所、人民调解委员会等机构人员力量,建立“一站式”纠纷化解体系。引入“乡贤调解员”“律师调解团”,创新“就解工作法”,形成“情理法”融合的调解机制。设立“矛盾调处窗口”,对婚姻家庭、邻里纠纷等常见问题即时调解;组建“法治服务流动队”,深入田间地头针对土地、房屋等纠纷就地化解。今年以来,共化解矛盾纠纷965余件,调解成功率达99%。
“一圈”筑基,“三景”联动,八公山区司法局将持续深化“法治乡村”建设,助力法律服务与基层治理深度融合,探索构建新型服务场景,推动基层公共法律服务从“有形覆盖”向“有效覆盖”全面升级,为基层治理注入法治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