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我作为淮南市中级人民法院选派的驻村工作队队长,来到这片土地。从法院法警到驻村干部,身份的转变让我既感使命光荣,更觉责任在肩。一年多来,962户人家的冷暖,4400亩耕地的期盼,都沉淀在我那本写满日日夜夜的日志里。从初来时的“外来者”,到如今被村民唤作“自家人”,我在田埂上读懂了乡村振兴的千钧分量,明白了什么叫"脚下沾满泥土,心中装着百姓"。
法警蓝”到“泥土黄”
曾经,我的工作是维护法庭秩序、保障司法安全,习惯了制服笔挺、指令清晰。初到前圩村,面对的是完全不同的“战场”:村“两委”会议上,村干部们言语谨慎;群众代表眼神里带着打量,“新来的书记能待多久?懂不懂基层工作?”这些无声的疑问,让我意识到,角色转化是第一道考题。
我带着工作队和村“两委”成员,组成“党员先锋队”,顶着烈日、踩着泥泞,走遍全村。白天走访,晚上复盘,记下23项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整理成《民情问题清单》。记得走访82岁老党员苏大爷时,他听说要修路,主动扛着铁锹来工地:“路修好了,小孩儿们过年回来就方便多了!”那一刻,我明白了驻村工作的意义——不是单向帮扶,而是与群众同心共赴。
过去在法院,我习惯听命令、讲程序;驻村后,我学着放下“说教姿态”,用“土话”普法。比如讲《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不说“物权归属”,而说“房子地基归谁”;不讲“合同效力”,而说“白纸黑字咋写才保险”。在“法治广场”的讲座上,我用查获的假冒白酒、盗版卫生纸当教具,教村民辨假识假。慢慢地,村民遇事不再“找关系”,而是来问“能不能问问法院,这事儿咋办才合法?”
让“沉睡”土地生“金”
前圩村是传统农业村,过去村集体经济年收入仅5万元,青壮年外出务工,“空心化”严重。 如何让土地生金?我们从“闲置资源”入手。
村南头有几处闲置农房,杂草丛生。我带着工作队调研,与邻近县小型电器组装制造企业对接,将闲置老屋改造成帮扶车间,承接小型电子元器件组装订单。从清理场地到跑审批、谈合同,我们全程参与。
2024年8月,车间投产,村民李大姐第一个报名“:这比在外打工强,还能照顾家里!”
首年带动15人就业(含9户脱贫户),人均年增收5000-15000元。后来争取10万元集体资金扩建,产能提升20%,带动就业翻番。
更关键的是产业链延伸。2025年,我们联合镇供销社,启动精米加工项目,盘活废弃校舍2000平方米。从租赁协议到安全生产审批,一趟趟跑部门、改方案。该项目投产后,预计年增集体收入50万元以上,解决周边“有米难销”困境。如今,“稻田—烘干—加工—销售”的产业链初具雏形,村民从“种粮卖粮”转向“加工增值”,口袋渐渐鼓了起来。
做村民的“贴心人”
群众利益无小事。走访中,我发现不少老人因交通不便,常年不去县城看病。我们联合镇卫生院、县医院,开展“健康乡村行”义诊活动,服务群众400余人次,发放医保政策明白纸500余份。
2025年春节,淮南中院党组和村“两委”走访困难家庭,送去米面油和慰问金3.2万元。除夕前,我们为孤寡老人送去年货,村民苏大姐打趣:“你们是咱村的‘贴心人’!”一句玩笑话,让我心头一热——干群距离,就这样拉近了。
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近4年来工作队通过“雨露计划”资助困难学生86人次,全村适龄儿童入学率保持100%。教育的光,终将照亮前行的路。
来自法院,我更注重治理温度。前圩村曾是“信访村”,土地流转、邻里矛盾频发。我们启动“法治乡村建设行动”:联合司法所、法庭,培训“法律明白人”,把法条编成俗语;联系法院干警来村开展“巡回审判”,实现“审理一案,教育一片”。
“槐底议事”的传统也得以复兴。老槐树虽已不在,但新建的“议事亭”成了村民议事协商的新阵地。2025年4月,一场关于土地流转费的争议在议事亭公开讨论,群众代表、承包户、村干部围坐一圈,你一言我一语,最终达成共识。建成至今,议事亭已成功调解各类纠纷23起,成为群众家门口的“法律服务站”,遇事找法已成常态。
2025年的秋天,前圩村已焕新颜:全村16公里村道全部硬化,车辆畅通;帮扶车间彩灯闪烁,村民笑语盈盈;议事亭里人声鼎沸,法治文化深入人心;精米加工厂稳步推进,稻香酝酿成金。
但振兴没有终点。未来,我们将推动精米加工厂投产,探索“订单农业+电商助销”模式, 努力实现集体增收100万元、带动就业100人的 “双百目标”;启动高标准农田改造,建设智慧农业示范园;培养青年党员成为产业带头人。
上半年,全县组织第一书记“擂台赛”,我谈道:“乡村振兴不是一个人的冲锋,而是一群人的奔跑。我们愿做那颗铆钉,把大家的奋斗和希望,牢牢固定在这片深爱的土地上。”
在前圩村的每一个清晨与黄昏,我见证着土地的蜕变,这片土地也见证着我的成长——从法警到驻村人,用法治细雨润乡土,以初心使命绘蓝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