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深耕结硕果 稻花“乡”里说丰年

淮南中院驻村帮扶工作纪实

2025-10-31 16:35:02    来源:淮南长安网   点击数: 字体:[缩小] [默认] [放大]

金秋时节,走进淮南市凤台县杨村镇前圩村,一派生机盎然:扶贫车间里,村民们指尖翻飞,正在熟练地组装电器零件;法治广场上,老人们围坐闲谈,笑意盈盈;由旧校舍改造的精米加工厂内,机器轰鸣,稻米飘香……这个曾经以传统农业为主的村庄,在淮南市中级人民法院驻村乡村振兴工作队的帮扶下,正悄然蝶变新生。

近年来,淮南中院坚持贯彻落实“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总要求,驻村工作队扎根基层沃土、深耕群众需求,坚持实事求是谋发展、精准施策破难题、深度融入促提升,将司法效能转化为乡村振兴动能,以扎实司法实践为前圩村全面振兴注入强劲动力。

党建引领强根基 筑牢振兴“压舱石”

“农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这是前圩村党支部书记苏迎庆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作为典型的传统农业村,前圩村曾面临党员老龄化严重、产业发展滞后等困境。68名党员平均年龄达53岁,高中以上学历占比仅31%,服务乡村振兴的引领力不足。

针对这一现状,淮南中院领导多次深入前圩村实地调研,2024年,选派熟悉农村工作、年富力强的年轻干部驻村开展帮扶“。院党组要求我们,要把驻村帮扶作为践行司法为民、服务大局的重要抓手,真正为村民办实事、解难题。”驻村工作队队长唐国亚说。

工作队把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作为服务乡村振兴的首要任务,坚持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严格执行“三会一课”制度,2024年以来,累计组织专题学习12场,参与党员超350人次。在发展党员工作方面,注重从致富能手、返乡青年中培养发展对象。

2024年,村里成功培养发展1名新党员,该同志通过其经营的合作社创新推行“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带动32名村民实现就业增收,人均年收入增加8000余元,实现党建引领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互促共赢。

“现在党支部活动越来越丰富了!”老党员苏大爷高兴地说,“工作队组织我们开展医疗保健、环境整治、法治宣传等主题党日活动,为群众提供了实实在在的服务。”在2024年度党建引领信用村建设中,前圩村成为全县首批30个AAA级信用村之一,这份荣誉凝聚着全村党员群众的共同努力。

法治赋能优治理 打造乡村“新样板”

“多亏了工作队的法律培训,现在我们签合同都懂得看条款了!”扶贫车间负责人崔大姐的感慨,道出了村民法治意识的显著提升。工作队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将法治元素融入乡村治理全过程,创新构建“事前预防、事中规范、事后救济”三项服务机制,为乡村产业发展保驾护航。

在事前预防方面,工作队主动对接市法院审判部门,审查用工、采购合同 19 份,修订不符合农村实际合同条款 12 处,从源头规避风险。在事中规范方面,工作队创新开设“车间法治课堂”,邀请法官开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等法律法规宣讲 4 场,培育村级法律明白人 1 名,让法律知识走进生产一线。在事后救济方面,联动县法院建立涉企纠纷 30 日速裁机制,高效化解劳动争议、货款纠纷等案件。三管齐下,为企业和村民提供全方位法律保障。

最让村民津津乐道的,是村里去年开设的知识产权巡回法庭。“法官在村委会审理仿冒白酒案件时,我们都去旁听了,学到了很多识别假货的窍门!”村民老王回忆道,“法官还用查获的仿冒白酒、盗版卫生纸等证物,对照正品详细讲解商标辨识技巧。”

用发生在老百姓身边的事以案释法,真正实现“审理一案,教育一片”,让法治宣传既接地气又聚人气。

此外,工作队还联合村两委组建了普法小队,开展“上门送法”行动。队员们走进田间地头、村民家中,发放《民法典知识百问》口袋书,面对面解答宅基地纠纷、赡养义务等群众关心的法律问题。

“现在我们年均开展法律知识讲座4场以上,覆盖人数超过200人次,‘遇事找法、有事说法’正逐渐成为村民的共识。”工作队队员陈杨贺介绍。

产业振兴激活力 点燃发展“新引擎”

走进前圩村扶贫车间,映入眼帘的是一派繁忙的景象:十几名村民正熟练地组装小型电器零部件,身患残疾的老苏夫妇一边忙碌一边笑着说:“在这里干活,既能照顾家里,每月还能挣2000多元,真是太好了!”

这座利用闲置农房改造而成的车间,正是前圩村撬动乡村振兴的关键破冰点。工作队针对农村劳动力现状,采取多种方式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弹性插件岗适配8名残疾人灵活就业;制定农忙调休表,保障农民年出工率超90%。

车间不仅带动4名低收入群众和2名七旬老人通过弱劳力岗月均增收800元,更让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的心愿。“我们夫妻俩都在车间工作,半年就增收超2万元。”村民老苏的话语里满是喜悦。

2025年,车间投入10万元资金完成扩容,预计新增就业岗位8个,生产效率大幅提升,年产值将突破60万元。

更令人振奋的是,产业发展正在释放“裂变”效应:技术骨干崔耕立带领团队,创新实施“腾笼换鸟”计划,将2000平方米废弃校舍改造为现代化供销综合中心,计划通过引进800万元精米加工厂项目,构建“粮食烘干-精深加工-品牌销售”全产业链。

“项目投产后,预计年增集体收入50余万元,新增就业岗位20个。”崔耕立兴奋地说“,这不仅盘活了沉睡的闲置资产,更推动村产业从单一生产向产品深加工、品牌销售等产业链延伸,为我们村注入新发展动能。”

数据见证变迁:近五年来,前圩村集体经济收入从24万元增至46.52万元,实现翻倍增长;就业村民月均收入由1200元提升至3000元。数字背后,是村民们实实在在的获得感与幸福感。

治理升级焕新颜 绘就宜居“新图景”

乡村振兴,既要产业兴旺,也要治理有效。工作队将法治融入基层治理,创新推行村规民约积分制,把车间履约、环境整治等纳入考评范围,推动矛盾纠纷同比下降50%,乡村治理效能显著提升。

“我们村有个议事亭,村民有大事小情都在这里商量解决。”村民李大姐说道。工作队依托前圩村“槐树底议事”传统活动,创建法治化协商机制,在村委会前设立“议事亭”,让村民成为乡村治理的主角。这一创新做法不仅得到村民广泛认可,更受到县社工部及凤台县融媒体平台的推广推介。

在第二轮土地延包工作中,工作队严格执行“四议两公开”程序,通过村民代表大会集中协商、村民小组分片座谈,逐户核实土地承包现状及权属争议,确保工作公平公正推进。“全村546户完成签约,较周边村平均进度提前一周完成,且全程保持零信访。”工作队队员冷宝玉自豪地说。

基础设施的改善也让村民得到了暖心实惠。工作队协调推进道路硬化16公里,实现各组互联互通;新建800平方米法治广场、村民活动中心等公共服务设施;完成改厕 382户,绿化面积超2000 平方米,乡村墙绘超 1000平方米,昔日乡村旧貌换新颜。

“现在村里道路硬化了,环境变美了,我们还能在家门口就业,日子过得有奔头!”正在车间工作的脱贫户王大姐笑着说道。

“法院工作队来了后,我们村变化很大。”村支书苏迎庆感慨道,“不仅产业发展起来了,环境变美了,更重要的是村民的法治意识增强了,遇事知道找法用法了。”

十年帮扶路,一片赤子心。自2014年接受组织派遣以来,淮南中院先后选派11名干部扎根前圩村,累计投入帮扶资金超310万元,推动村集体经济收入从24万元跃升至46.52万元,实现翻倍增长。特别是乡村振兴工作部署以来,工作队紧扣“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主线,坚持“法治护航、产业破局、治理增效”,走出了一条独具法院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从扶贫车间的“小民生”期许到产业链的“大振兴”蓝图,在希望的田野上,淮南中院驻村工作队队员们薪火相传、步履不停,以法治为笔、以担当为墨,在乡村振兴的答卷上镌刻下浓墨重彩的法治印记。